地矿文化
- 地矿文化 >
年羹尧巧报师恩
公元1720年(康熙五十九年),康熙帝命平逆将军延信率兵自青海入西藏,授年羹尧定西将军印。次年,战绩卓著的年羹尧进京入觐,康熙帝御赐弓矢,并升为川陕总督,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。一时之间,举国上下,人人称颂,有人把他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,在茶馆、酒肆传扬。
这天,茶馆来了一位衣衫简朴的老妇人,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。老妇人很认真地听完了故事,转身对年轻人说:“应该没错,就是他。当年你父亲教授他兵法时就说过,日后他定会成就一番伟业,果不其然。”
“娘,那我去找年将军吧,求他收留,在军中谋个差事,总比像现在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好。”年轻人眼里流露出渴望的神色。
“孩子,我可以把年将军当年留下的名帖拿给你,你去找他,但你也得要自己努力上进才好呀!”老妇人缓缓说道。
西北边陲,清军大帐中,年羹尧正在察看地图,突然有人来报:“启禀将军,有人拿着您的名帖求见,自称是您恩师之子,姓杜。请将军示下。”
年羹尧眉头微不可见地皱了一下,吩咐道:“暂且不见。你等只需盘问清楚他从何处来,家中老母可安好。”
原来,年羹尧年轻时确受杜老师悉心教导,习文练武,大受裨益,他一直心怀感激。在他当上大将军之时,曾多次遣人去杜老师家找寻,想要报答一二。无奈得到的消息却是杜老师早已亡故,留下妻儿艰难度日,偏偏儿子不成器,游手好闲,不思进取,渐渐把杜老师的家业都败光了,最后,母子二人不得已离开原籍,不知去向。年羹尧寻找多年也未能如愿。
如今昔日恩师之子投奔而来,本该如其所愿,在军中安排个人也不是什么难事,但年羹尧考虑的却是,军中法治甚严,小杜又没什么真材实料,若是勉强安排在军中,一是有任人唯亲之嫌,二是会违反自己从严治军的原则。
一个月过去了,小杜不仅没能见到年大将军,反倒欠了旅店几十两银子的住宿费和伙食费,不禁有些灰心丧气。就在这时,年羹尧忽然派人来请他。
一进将军府,见到两边卫兵森严,吓得小杜小腿肚子直打颤,几乎站立不稳。见此状况,年羹尧厉声喝道:“没出息的东西,到现在还是这副落魄样,你这熊样怎么对得起我的老师,不在家里老实侍奉老母,还痴心妄想出来当官,趁早给我回去!”
年羹尧说完,不容小杜再说什么,便安排士兵将他打发回家。一路上,小杜是满肚子的怨言呀,不停地骂年羹尧“小人得志”“忘恩负义”,惹得一个年轻士兵几次张口要反驳,却被旁边年长的士兵拦住了。
眼看快到家了,小杜一路狂奔起来,他想要把自己的遭遇说给母亲听。可是当他来到自家院子的时候,却发现,原来那间低矮的茅草房不见了,代之而起的是一座高大宽敞的新房,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,院子里绿树红花,煞是好看。可小杜却无心欣赏美景,他号啕大哭起来,一边哭,一边喊着:“娘呀,不孝儿子回来了,您去哪儿了呀,真不该把您老人家独自扔在家里,我好悔呀!”
小杜是真伤心,想自己一路奔波,既没能在军中谋到差事,还被年羹尧那个小人教训一顿,回来连母亲也找不到了,母亲可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了。越想越伤心,就在他哭得昏天黑地之时,突然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:“孩子,娘就在这里呀,快进屋吧!估摸着你也该回来了。”
小杜这才顾得上抬头仔细打量,咦!眼前这位穿戴一新的妇人果然是自己的母亲。
原来,本就有意报答杜老师当年授业之恩的年羹尧思前想后,认为小杜虽然不适合留在军中,但却有一颗孝心,不如给他一点小小的教训,日后回家更加尽心地侍奉母亲。而且,有了这次被冷落的际遇,今后也能激发他奋发图强,学些安身立命的真本事。所以他虽然一个月没有见小杜,却在得知他们母子住所的时候就自己拿出银子,委托当地的官吏为其建住宅,并赠予生活费。
就这样,年羹尧用这种特殊的方式,既报答了师恩,又没有违反用人原则,可谓一举两得。